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足跡之一:越南蒙陽

1949年12月12日,國軍33師99團賴團長四歲的兒子小毛在激戰中與父母失散。次日,潰敗的國軍部隊及眷屬進入法屬越南。被法軍初步安置在越北的偏僻山谷蒙陽後,焦急的父親千方百計設法尋回兒子,在部隊弟兄及當地華僑組織的冒死協助下,失蹤55天的小毛終於傳奇性地獲救歸來。

獲救的小男孩,就在蒙陽河邊與家人重逢。
父親日日從蒙陽營區走到河邊引頸翹盼。終於有一天,一部車在河岸邊停了下來,堅持請纓前往救援的吳連銀副連長跳下車,轉身自車內抱出一個男孩,向著對岸心焦如焚的父親,高高地舉起來。

六十年後,一連串的機緣巧合,讓我和小毛哥尋著父親的足跡找到了蒙陽山谷。


到越南的第二天,原訂下龍灣一天半行程在船上住了一晚,適逢強颱海燕來襲,以致次日一早所有海上活動被迫終止。我們本該隨車返回河內較安全,免得颱風吹襲進退不得,影響後面所有預訂的火車及旅館。但是已經如此接近了,實在不甘就此放棄,且想次日還有一天的緩衝時間,總有辦法回到河內,最後我們決定立即去尋蒙陽。


我們請當地導遊Max(渾)幫忙租部車,他找了一台van,駕駛叫阿尚(Lam Thanh Son),是自己經營旅遊業的。跟他說了我們的故事,要到一個不確定的地點尋找六十年前的記憶,真是Mission Impassible, 惟一方式只能到附近找耆老問訊,機會實在渺茫,只懷抱希望一試。

原先在網路上搜尋蒙陽這個地方,比對許多現有資料,只能確定在下龍灣附近的廣寧省景普鎮(Cam Pha),離宮門碼頭約7.5公里,為煤礦區。當地最近似的地名就是Mong Duong,上網查看衛星圖,山勢及河流地形和父親書中所敘述很接近,但因地名發音差距頗大,仍是一點把握也沒。



9:30從下龍灣出發,阿尚一路當導遊介紹景觀,先到宮門看了一下,見到煤礦區和運送煤礦的火車,就感覺似乎很貼近了。中午阿尚帶我們去海灣浮板上的一家海鮮餐廳用餐。餐後便驅車往景普鎮。

車至Mong Duong,車停在一家雜貨店門口,阿尚下車跨越馬路想找老人家探問。我打開車門,引來自動警報聲大作,阿尚跑回來探視,也就順便向雜貨店老闆娘打探,只是老闆娘頗年輕,老闆年齡看來也不足六十,讓我們不抱任何希望。但阿尚頗有耐心慢慢跟他聊,此人姓阮,結果讓我們喜出望外,阮先生及父祖輩三代都曾在這裏的碼頭工作,他提議帶我們去看河邊已廢棄的舊碼頭。


對蒙陽的山及碼頭,小毛還有些許記憶。看過舊碼頭,熱心的阮先生又帶著我們去拜訪他82歲的叔叔、一位退休的越南軍人,他記得1950年那段時間有中國軍人在Mong Duong駐紮,地點就在山谷間,這和父親書中描述是一致的。


而最令人振奮的訊息是,Mong Duong在越南文是Mông Dương,發音為「蒙棟」但也可唸做「蒙用」,後者就符合了父親書上以及所有中文資料上所用的「蒙陽」二字。

在叔叔家聊了好一陣,外頭已下起雨來。阮先生又帶著我們去看山谷,阿尚開著車到河對岸,那是一片山谷地,後方有幾座平緩山頭,地勢與父親書中蒙陽營區的照片十分神似。應該,就是這裡了!


這裡有山、有谷地、有河流,屬於越南產煤礦的景普鎮,離部隊由諒山搭船來此之宮門碼頭不遠。與父親書中的敘述「蒙陽為一山谷,三面環山面臨海屬低窪盆地,兩邊山不高,原來也是煤區盛產煤礦,其中由宮門引進一條不大的水,其實就是一條海叉」,完全吻合。


當年懵懂的小男孩此時已然白髮蒼蒼,河邊記憶依稀在心。重回蒙陽,彼時河岸邊父親焦慮心情更加讓人牽動。

天空飄著陣雨,披著黃色雨衣的兄妹俯瞰這片山谷地,當年隨著父親征戰多年疲憊不堪的99團九百多弟兄被迫進入異域後就困頓於此嗎?而彼時即將過四十歲生日的父親率著生死弟兄就在此一籌莫展、積鬱難申嗎?

六十年的時空移轉,原本的大片谷地一部分已被填平,景色依稀人事全非,父親和我們都萬萬沒料到,有一天兄妹會重返此處。天空雨絲漫漫,在鏡頭上留下了斑斑痕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