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多半有著西方人的速度與效率,這在街上站一會兒就可以看得出來。從前初到香港時,本地朋友嫌我走路太慢:「一看就知道不是香港人!」住了一年後我帶台灣友人搭地鐵,看著我在電梯上走路,友人十分不解:「妳在趕什麼呢?」那時台灣的第一條捷運還正在興建。

速度與效率在香港的快餐店發揮得淋漓盡致。
有一家由餅店起家的快餐店,聽說她也是香港第一家發明「餅券」的店,顧客可以購買餅券作為禮物贈送,或當作喜餅券,獲贈的人可以自行在任何一家分店領取最新鮮的點心,時間、地點及點心都可以自由選擇,因此不難想像它符合香港人的速度及效率,一炮而紅。
去這家快餐店用餐,由於動線安排良好,效率十分高。在門口櫃臺就掛著圖文並茂的餐點及價錢,顧客先在此點餐、付款及取收據,再入店內櫃臺排隊取餐。流程很順暢,店內座位寬敞,還有一種長條桌,整排小電視鑲在桌子中央,對於單獨用餐的顧客,是很體貼的座位。
但也因為太講求效率,所以香港人對於不相干的事情都不想理會。這個現象小至在街邊問路可知,大多數香港人都是行色匆匆,不會搭理人,甚至連多望你一眼都懶得,通常是腳步向外跨過你身邊就避開了事。這種情況在台灣很少見,而我多次在歐洲旅行的經驗是,只要站在街邊翻地圖,就經常會有人來主動詢問,甚至還會特意從對街跑過來。
跟香港朋友講話也有「效率」的問題,你最好是把事情清楚、明白地講出個緣由、目的,以便對方能迅速吸收歸納。這還算是好的,好些人只有時間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中間你表示了相反的意見,他是完全沒有餘力聽見的。我一位香港朋在這方面表現十分驚人,跟她討論事情,全程我幾乎說了等於沒說,感覺十分挫敗。「香港人不會聽別人說話!」這是另一位香港朋友在聲嘶力竭的講完一通電話後,有感而發。
所以在西方的速度與效率背後,香港人是否還少了一些什麼?混合的「鴛鴦」看來在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香港人的另一種西式作風就是做事主動而積極,這是一般東方傳統比較欠缺的,但是香港風格中似乎要求更高,因此有助於達到目標的人事物要抓緊,眼前無使用價值的可以排除,這樣應該是比較容易達到預期的成果,但有時也未免顯得有些無情。
離開香港前,在超市發現一種三合一的即溶「鴛鴦」,朋友說她在國外的香港親友都很想念這個滋味,所以每次都會帶一些去。我拿起一盒「鴛鴦」仔細看,盒子上寫著:「沖出香港好未來」。

這一個獨特而極具競爭力的「香港鴛鴦」,能否「沖出香港好未來」?我且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