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喝咖啡的習慣是喝多少加多少,一杯、半杯、2/3杯,但如果對一些比較「龜毛」的人,以上範圍通通不適用,怎麼辦呢?他們就會在幫你倒咖啡的時候說:Say When,意思是:當你覺得夠了的時候,就告訴我。
在一部好萊塢電影「意外的人生」中,男主角就把這句話發揮的淋漓盡致,當男主角厭倦職場上的爾詐我虞時,他選擇了離開。
臨走之際男主角對秘書說:「When」
秘書一時意會不過來,他解釋道:「我覺得夠了,所以說 When。」
臨走之際男主角對秘書說:「When」
秘書一時意會不過來,他解釋道:「我覺得夠了,所以說 When。」
喝咖啡說「夠了」不難,但在人生許多重要事情上,就不是那麼容易下決心。常見一些私人企業老板,不放心一手創立的事業交給他人經營,於是操勞至老死。另如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登基已超過半世紀,但至今似乎仍未考慮過退位之事,因此在她暮年之時,仍須執行君主體制的任務,而年過半百的王儲查爾斯王子也只好苦苦等待。
擔任高位者都認為自己「責任未了」而不願輕易放手,是否一般人會比較容易做決定呢?似乎也不盡然,在經濟壓力之外,大多數人最擔心的是,不工作的日子要如何打發?確實如此,許多人的生活中若拿掉工作後,似乎就剩下一片空白。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工作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嗎?但為何到了不需要為生活而工作的時候,我們卻已不曉得要如何過生活了呢?要改變以工作為重心的日子,最好的方式是為自己另設一個生活重心來取代。最近幾年流行的「終生學習」就值得作為一個目標。如果你以往是屬於那種「人生苦短打拼第一」的人,也許你現在就可以完全顛覆以往的工作範疇,嘗試一些自己有興趣而沒機會接觸的事情。有些人離開職場後茫無頭緒,不知興趣所在,沒關係,社區及空中大學以及網路教學都是讓你再學習及發掘自己興趣的好所在;如果只想遊山玩水、讀閒書做閒事,那也很好,只要保持一顆探索之心,就得以窺見世界之大、宇宙之奇。
在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人力需求愈來愈減少,不僅結構性的失業將成為常態,愈來愈早離開工作崗位也成為常態。但許多人並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一旦時候到了,難免因無法面對而產生焦慮,因此更需要及早做調適合規劃。
很多人都認為,不工作似乎代表沒有生活目標、沒有自我價值,其實目標和價值是可以重新設定的。在工作上獲得的職務和報酬,總有受制於人的侷限及社會期望的壓力,而跳出職場之外,不論是營造自己的夢想或是加入社會關懷的行列,在心態上都已脫離名利的羈絆,更能享受發展自我或幫助他人的單純快樂,這不就是人生目標和價值所在嗎?
要在何時對工作說「夠了」才是適當時機呢?以年齡來說,一個人25歲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再工作25年後,是不是應該把第三個25年(如果還有的話)留給自己或家人?也有人提出「30歲以前為父母而活,40歲以前為子女而活,50以後就要為自己而活。」的概念,並且付諸實施。而以階段來說,在學校唸書是為了工作奠定基礎,工作是為了理想及生活,而這兩個階段所累積的智慧核能量,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日子來臨時,應該更能揮灑自如,沒有成績和業務的壓力,不論是圓一個夢或是完成未了心願,都是期待已久的全新人生的開始。
當然每個人的狀況各有不同,基本上,要「有備而退」。有句話說得好,退休生活不可或缺的三寶就是「老本、老伴、老友」。經濟無虞,可遊走四方而無後顧之憂;有相互扶攜的伴侶,喜樂病痛有最親密的人共享分擔;再加上談得來的三五好友,不論小酌談心或旅遊登山,都可呼朋引伴相偕而行。人生至此,真可謂不亦快哉!
常有人說中年轉業是再創事業的第二春,那麼妥善安排退休生活就可說是人生的第二春,比起少年維特的莫名煩惱,中年危機的躁動不安,終於可以知天命乃至於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春天,還真是令人期盼呢!
其實以這樣的心情和準備,說「退休」兩字未免太沉重,以前的人勞動一輩子、體力耗盡,退休後就是含飴弄孫、怡養天年;現代則不然,身體仍好、頭腦不差,只不過從競爭激烈的跑道轉換成另一個可觀景賞花的歩道,如同轉換了一條人生道路,轉換一種生活調性,生命的七彩調色盤就掌握在自己手上,嫣紅奼紫或輕描淡寫,一切隨意!
您準備好要 "Say When"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