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韓國印象

一向對韓國人的印象是硬梆梆的方形大臉及北方民族的驃悍性格,大概是以往常見電視新聞中韓國大學生激烈的示威遊行所致。近年韓國電視劇盛行,劇中的俊男美女卻大不相同,傳統的韓國臉卻似乎變小變柔了,而韓國人的性格,也有了突悌滑稽、和溫柔多情的不同面相,完全顛覆以往印象。

2004年秋天的韓國城鄉之旅,讓我對這北方民族,有了近身觀察的機會。 離漢城西南四小時車程的扶安(Puan),是個毫不起眼的小漁村,我們拜訪的主人家姓宋,六十出頭的夫婦膚色黝黑,是長年海上工作的印記。小客廳牆上有四幅戴著方帽子的照片一字排開,是他們的四個子女,如今都各自成家就業,有的在歐洲,有的在漢城,家中就僅剩倆老。

夫妻倆不善言辭,但到晚餐時幾杯小酒下肚,氣氛逐漸熱絡起來,男主人開始顯露對台灣來客的好奇,一面傳授我們韓國的飲酒習俗,一面像鸚鵡般模仿我們說的中文,古怪的腔調讓主客都笑成一團,語言已經不再是溝通的阻礙。男主人熱情地要我稱呼他「歐爸」~大哥,叫他的妻子「歐膩」~大姊,家人般的溫暖感覺自然滋生。

第二天歐爸開著自己的漁船戴我們出海挖蛤蜊,當海水開始退潮,大片的沙洲便漸次顯露出來。經過簡單的解說,我們用鐵耙子如犁田般在沙洲中耕耘,當鐵器碰到蚌殼,清脆的聲音和手上的微細的觸感,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受。運氣好時,一小片地就能挖出好幾個。

透藍的晴空下,在退潮的沙洲上拾起碩大的野生蛤蜊,如同領受大自然所賜的禮物,心頭滿是豐盈。沙洲十分廣大,除我們這一艘船外,遠遠的另一頭也有幾艘船停著,當我們三個門外漢正為一小籮筐的收成而洋洋得意時,另一艘船上十來位漁村的婦人已手腳俐落的裝滿近百簍,這也是漁村的重要收入之一。漲潮後所有漁船陸續回航,一輛輛小貨車已在小碼頭上等待,所有的漁獲立刻被運走,新鮮可是要用速度來換取的。

我們當然也有權享受最生鮮的滋味。回到家中,肥碩的蛤蜊無須烹煮,剖開就有白色湯汁,一口咬下去鮮美甜脆,佐以韓國特產真露米酒,真是妙不可言。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歐爸和歐膩的日子並不是像一般空巢的孤單老人,兩人多元化經營他們的事業和生活,除了白天開船出去捕撈漁獲外,在每天早晚和不出海的空檔,還經營一家理髮廳和KTV,此外還附帶賣汽油。遇到朋友來訪,他們也可以大門一關就一起出去遊山玩水。生活沒有負擔,工作很隨性,兩個人每週都去附近的溫泉浴池享受泡湯之樂。這種日子,真令我們大開眼界,原來子女離家後,作父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才開始呢。

住在那裡的幾天,歐爸和歐膩家門口,常發現有遠近鄰居送來的自種青菜和網撈的漁獲,原來村中人都知道他們家中有客,特意送來。我們也觀察到夫妻兩人對鄰人也不吝分享,我們帶去一些台灣特產,適逢鄰家老太太在座,他們除當場取一些出來分食外,並很自然的將其餘的東西一分為二,讓鄰人帶回家食用。人人有如桃花源般的親善和樂,在這偏遠的小漁村中流露無疑。

我們在韓國拜訪了三個家庭,除了漁村這對韓國夫婦外,另外在漢城探訪的是一對在韓國安家落戶的第三代華僑夫妻,他們有一個兒子到台灣念大學,另一個女兒正讀高中,也準備畢業後到台灣唸書。這對夫妻日新和玉玲,也有著如台灣一般父母的煩惱,他們竭盡所能供應子女唸書和生活所需,但年輕人不識愁滋味,加上同儕相較勁,物質的需索常超過真正的需要,只有苦了做父母的絞盡腦汁去張羅一切。

日新在大餐館掌廚多年,工作很辛苦,他也是大多數華僑移民家庭的典型,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都從事餐館工作,每天起早趕晚,日子還過得去,他周邊的許多親友也依舊如此。日新較內向,而他的妻子玉玲是一個標準北方人的性格,豪氣開朗。她每天像陀螺般忙個不停,但只要一聽到她的大嗓門,家中整個氣氛就活絡起來了。她不但招呼客人、做菜、勸酒手腳俐落,還要叮囑丈夫帶我們出遊的行程,就像一寨之主般指揮若定、氣勢天成,讓我們又敬又佩。這個家庭要少了她,可真的不成!

漢城北方的議政府,是華籍先生武昌和韓國太太Kim組成的家庭。兩夫妻都在工作,三十八歲的武昌也是第三代移民華人,剛和朋友合夥開貿易公司,時常往返中國、台灣及香港等地,雖然公司剛起步,但他掙脫祖父母及父母一輩子困在廚房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看得出來。

他們有一個十六歲的可愛女兒Jean,Kim和Jean都不會說中文,但對於來自台灣的我們,顯得十分親熱,帶著我們到郊外踏青野餐,喝下午茶。Kim還特地準備了道地的韓式料理,用醃製的白蘿蔔橫切成圓片,裹捲切成細絲的香菇、蛋皮等五六種內餡,帶著些微辣味和鹹味的蘿蔔捲,外脆內軟,十分爽口。但小小的一片蘿蔔可不容易控制,貼心的Jean看在眼裡,就一個個捲好送到我們口中,讓這道食物又增加了另一種甜美滋味。

對於丈夫和父親來自遠方的親友,她們就以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一家之主濃濃的愛。

韓國人過春節也過中秋節,特別的是中秋節也是掃墓的日子,如同我們的清明節一樣,當天往山上掃墓的路上,全塞滿了車子。中秋節是韓國所有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他們春節只放假三天,但中秋節全國放假一週,許多在外工作的人都趕著回家鄉團圓及掃墓。我們入境隨俗,也跟著武昌一家人上山掃墓。那是由華僑公會購置的整座山,我們在墓園走了一圈,看到幾乎有九成以上是來自中國山東,甚至有一群人是來自同一個村落,小小的一方墓碑記載了對故鄉的無限牽掛。無法葉落歸根的遊子,最終能在故鄉人的環繞下安息,也是一種安慰吧。

內藏山國家公園,是秋季賞楓的熱門地方,我們去時還是初秋,雖然未能看到滿山楓葉染紅景色,但是非旺季的旅遊卻更能享受悠閒情調。在國家公園門口不遠處找了一家旅館,幾十個房間只有我們四人佔了兩房,除了享受房價折扣之外,老闆娘閒來無事,熱心地為我們烤銀杏當零食,甚至清晨六點就帶著我們進入國家公園健行,這可都是免費提供的服務喔。

當我們準備搭乘公園的巡迴車出園時,才發現當天並無車行駛,一位年輕的公園管理員自告奮勇地以自用車把我們送回旅館,十分親切感人,我想這也是淡季才能享有的服務吧。

在旅館附近散步時,發現一個木牌以毛筆寫著:「茶泉庵」,便順著指示一路行去,至到山坡路盡頭,一幽靜小庵在山林間出現。庵中無尼姑,只有兩位和尚,一位年輕的師父擅長書法,庵門上以毛筆書寫的匾額及對聯,十分蒼勁有力,都是他的力作。另一位較年長師父擅長畫達摩像,禪房中也掛滿他的作品。

有趣的是兩位師父都不會說中文,遇上不會說韓語的我們,竟然也被迎入禪房內饗以山泉水烹煮自種的桑葉茶,四人盤腿而坐,比手劃腳方知這座小庵竟已有百年歷史,異鄉山野之地,遇上自己國家的文化,無須語言感動已深。

十多年前曾參加旅遊團到韓國,五六天的浮光掠影後,留下的只有模糊印象,對韓國的認識,還是停留在電視新聞上的表象。這次近半個月的旅行,看到了韓國人的質樸開朗,華僑的樂天知命,以及他們提升自我的力量,韓國的內外形貌變得具體而清晰了。 現在想到韓國,就感覺到這個國家的溫度與我相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