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多的小毛入學了! 照片中的二十幾位小朋友笑得好開心,其中許多人在小小年紀就經歷了流離失所和挨餓受凍的日子,淺笑的大人也許仍是滿腹心事,眾小孩兒早忘卻愁滋味。能夠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唸書,多有趣啊!...
國軍到達一片莽草叢林的富國島後,除了立即就地取材建造營舍之外,又在三個月後的1950年6月,搭蓋臨時校舍開辦了一所學校供子弟就讀,那就是富國島中華學校。參與策畫的包括關心下一代教育的當地華僑,由華僑林樹淮先生擔任校長。一年後包括營區及華僑子弟的學童,由40人增至110人。
在此引用當時富國島鄰居飛婆婆的敘述和照片:
「每天清晨,從營區居所走路到對岸的陽東市區,必須小心翼翼走過一條破爛不堪的橋。過橋時,還須手持一張通行證,半個月換一次。陽東屬越南迪石省的一個縣,縣治設於陽東,縣長由一位法國中尉兼任管轄。大約法軍怕集中營的人逃跑,製作通行證來管制。
1951年法軍要將學校遷離市區,於是官兵在陽東河對岸、也就是和營區同一邊興建了校舍,4月18日學校遷新校舍上課,學童增至160餘人,可謂盛況空前。」
小毛在此有比較深刻的記憶。從營區到學校要走一段路,他常常一路走一路玩,玩到忘了去上課,有時被跟著父親多年的張傳孝叔叔發現了,就抓著小毛直接送交老師。這張叔叔就是冒死護送小毛從戰亂中脫險歸來的人,我想他逮到逃學小毛時,肯定是火冒三丈!不過他應該沒有向父親告狀,否則小毛鐵定逃不了一頓皮肉之苦。
遇到下雨天,路上處處水坑,隔壁的小姊姊就會揹著小毛一起上學。當年的小姊姊就是如今的飛婆婆,原已失聯多年,直到這次搜尋富國島資料才又意外聯繫上,真是驚喜的收穫。
在富國島,藉著相濟會吳會長的指引,我們去尋訪舊時的中華學校。它就在陽東河畔,我們擠在摩托車陣中過了橋,轉入右邊一座院子,學校當然已經不存在,裏面一棟水泥建築看起來像個大雜院,站在當年的啟蒙處,頑童小毛而今髮已蒼蒼矣。
富國島華人相濟會有一篇刻在大理石板上紀事,詳細敘明了富國島中華學校的沿革,和海外華僑為存續中華文化的努力。撰文者就是我們曾去拜訪的百歲老校長林樹淮。
富國島中華學校沿革:
1937~1939年 富國島華僑公立中學校 (日軍進攻停辦)
1947~1948年 於私人住宅開辦臨時校舍
1949年2月 改為培青私立小學
1950年6月 國軍於3月移至島上,於原址附近臨時校舍開校,林樹淮任校長。
1951年4月18日 遷至陽東河對岸新校舍上課,學童增至一百六十餘人。
最後且以黃杰將軍的一首《富國行》,做為當年營區生活的寫照。
編茅以為屋,削木以為兵,晨興聞號令,夜半有書聲。
征衣慰遊子,溫于父母情,長幼皆有序,眾志可成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