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北歐的哪座雪山,而是台南七股的鹽山。但對綺和耀這對小姊弟來說,差別並不是那麼大,玩得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由於製鹽的成本過高,台灣鹽業已在2002年走入歷史,雲嘉南6000多公頃的鹽田都停止了生產。轉型的七股有個好點子,在鹽田裡堆出了幾座大大的鹽山,讓每天都要吃鹽的大人小孩實地來看一看鹽從哪裡來?
這裡還有特意保留下來的好幾塊鹽田,讓人找尋鹽的誕生軌跡。簡單的說,就是先將海水引進滷池,經過風吹日曬幾番程序後,產生出來的白色結晶,就是鹽了。
「粒粒皆辛苦」是小時候就常被訓示的一句話,尤其是碗中還有飯粒沒扒乾淨的時候。但這張照片裡不是米,是鹽。在鹽田工作的辛苦不亞於稻田裡,尤其踩在濃濃鹽分的海水和烈日下,肌膚受到的侵蝕就更為嚴重了。
小美女玩得臉上紅撲撲。寒假才剛開始,在如此溫暖的天氣裡和親愛的家人出遊,是多麼美好的童年啊!
經過一雙雙腳的踩踏,鬆軟的鹽成為堅實的岩,還能鑿出台階供人登高,像是座金字塔,蘊藏著土地、人和鹽的歷史。
白色的鹽山太吸引人,大家爬上爬下地拍照,數位相機可以馬上驗證,果然不輸給在雪山拍照的效果,看來娛樂性遠超過教育性。這也不打緊,遠處的白三角就是鹽博物館,只要花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學習到許多有趣的鹽文化和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